随着琼乐高速公路的开通和万洋高速(万宁-洋浦)、山海高速(五指山-三亚海棠区)的陆续贯通,海南中线丰富而神秘的旅游文化资源将越来越多地进入游客的视野。海南中线迎来众多岛内外游客前来打卡,雨林秘境、峡谷漂流、梦幻风光、乡村野趣……有静谧有律动,中线的美景收获了游客的溢美之词,人们也收获了不一样的海南印象。
民俗文化篇
载歌载舞盛情 古色古香源久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也是精神文明中最重要的基础。在海南中线,你可以寄情山水,领略山耸云端之辽阔;还可以探秘雨林,体验生灵万物之壮美。看过了波涛汹涌、感受了雄伟壮阔、见识了层林叠翠,今天,让我们一起邂逅中线的民俗文化,感受南国风情之气度!
三月三节
“三月三”是海南黎族苗族同胞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承载着黎族苗族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传承,是黎苗文化最生动、最典型的展现。五指山、琼中、乐东、白沙等市县都曾举办过主会场活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充实创新,民族和地方特色更加突出,更加贴近生活和群众。当前,海南“三月三”已成为中外游客了解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月三节随着时代的变迁,庆祝内容也日益多样,但对歌、民间体育竞技、民族歌舞、婚俗表演仍是最基本的内容。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三五成群相会、或对歌、跳舞、吹奏打击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沉醉在幸福的爱河里,直到天将破晓,才会依依惜别,相约来年三月三再会。
定安冼夫人文化节
冼夫人文化节又称“军坡节”、“公期”,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节日,盛况却堪比春节;它没有固定的日期,每个地方过公期的时间不一,却能沿干年不变;它甚至没有固定的庆祝形式,有“上刀山下火海”者,亦有“山吃海喝”者,如果要评选最能代表海南岛的民俗,那肯定非它莫属!
冼夫人文化节从唐代沿续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是中原庙会的嬗变,也是民间祭祀的“活化石”,已经发展成为海南民间最富盛名且独具海南特色的重大民俗节日。节日期间,家家户户杀鸡、鸭、鹅、牛、羊等奉拜冼夫人,还有过火山、上刀梯、婆祖巡游、道士跳神舞、穿杖等独具海南地方特色、富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活动,沉淀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保亭七仙温泉嬉水节
嬉水节是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族、苗族同胞一年一度盛大的民间传统节庆,由黎苗民间祭水习俗发展起来。七月初七,是七仙女与董永鹊桥相会的好日子,如今它是中国的情人节,而在保亭县,人们以温泉泼洒自己的心上人,让甜美的爱情表白得淋漓尽致。
自2000年至今,嬉水节已成功举办了18届,如今,它不仅是保亭最亮丽的城市名片,也成为了游客前来保亭游玩的强大吸引力。2010年七仙温泉嬉水节荣获“2010年中国十大著名节庆品牌”、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组织等评为“中国最具人气的民间节会”。
乐东黄流元宵民间艺术节
黄流元宵民间艺术节起源元宵灯游,始于清朝咸丰年间。解放前,黄流无论谁家一年内添丁,必制作一盏灯笼,加入"游灯"队伍。十五、十六两天晚饭后,"灯主们便提着灯笼到"公头"家集中,在各坊”车灯"的带领下沿着春游路线游行。
演变至今,自1994年起,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至十六在黄流举行为期8天的民歌对唱、书法比赛、书画展览、八音比赛、放天灯比赛等各项活动,年年举办, 规模越来越大,品位越来越高。黄流元宵民间灯游,不仅造型逼真,而且注入时代内容,突出的花灯车作品有《乐土生辉》、《去台同胞喜归还》、《腾飞》、《归港》、《蓝盾之光》、《天上星星挂人间》等。能工巧匠们利用现代化的设施和工具,巧妙地把静态的画面变成动态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毛感山兰节、渔猎节
赏山兰稻、品山兰酒、唱山兰歌、跳山兰舞、醉山兰情……山兰节是保亭县毛感乡一带黎族苗族同胞庆祝山兰稻丰收的传统节日,是原生态的稻作文化展示与传承。山兰节上,村民们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在收割后的稻田里给游客们现场演示山兰稻的种植过程。村里的姑娘们都盛装打扮,为大家准备别具民族特色又丰富美味的长桌宴。男人们则砍下竹子、摘下芭蕉叶,亲手制作餐具。
毛感渔猎节是古法围猎捕鱼新体验,是黎苗族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黎族先民有狩猎传统,农闲时候,黎族部落会邀请苗族勇士一起围猎。其中狩猎方法有集体围猎、挖陷阱、装圈、挂枪等,捕鱼方式有笼鱼、网鱼、射鱼、钓鱼等。保亭毛感“渔猎节”主题系列活动,包括古法捕鱼、古法制茶、围猎、篝火、长桌宴、射鸟、抓鸭等趣味活动,内容异彩纷呈,让您感受与众不同的“毛感”魅力。
黎族打柴舞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族民间传说,建茅屋时,竹竿不断从屋顶滑下,人们为避免打脚碰头刺脸,便不断地跳呀跃啊,这情形颇具趣味,就逐渐模仿和改进,便形成了”打柴舞”,经加工、改编后,打柴舞其道具由木棍变为竹竿,故又取名为”竹竿舞”。
演变至今,打柴舞搬上舞台、银幕和运动场,成为黎族舞蹈和体育项目,多次参加全国大型文艺汇演和全国民族运动会。1957年进京参加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被誉为”五指山艺术之花”;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巴基斯坦、日本等多个国家演出时,又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黎族船型屋
黎族船型屋是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建造的船型状的住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黎族船型屋流行于海南五指山中的黎族聚居区,是原始的干栏式的住宅,门开左右形如船而得名。2008年,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黎族船型屋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体现了黎族独特建筑风格,较为完整地“活态”保留了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原始住宅形式,使史料记载得以实物见证。
乐东大安剪纸
剪纸艺术是一项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闪耀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在海南,提到剪纸,大家就会想到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美称的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镇的大安剪纸。大安剪纸作为黎族民间一项手工艺术,与黎族先民早期的“镂刻”一脉相承,在民间技艺历史河流中闪现着耀眼的波光。大安镇于1996年11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是海南省唯一的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大安剪纸技艺2017年入选海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大安剪纸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黎族的现实生活已经与自己劳动、生活休戚与共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作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黎族农民,他们熟悉黎村,熟悉黎族群众的生活和风俗习惯,表达了他们对生活所寄予的希望,对生命、大自然、传统美德的歌咏,从而使他们的作品中处处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着泥土的芬芳,构成了大安黎族剪纸浓浓的乡土味特色。
白沙双面绣
黎锦是海南省黎族妇女世代相传的古老技艺,被称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而白沙双面绣顾名思义则是在一块底料上,绣出正反两面完全相同的花纹图案。白沙双面绣所剌绣的图案有人纹图、大力神纹、蛙纹、等100多种,反映黎族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意涵。
一件双面绣的绣造,至少需要两三个月,这样的劳作,不仅要细心、耐心,而且更要恒心。白沙黎族妇女勤劳贤慧,心灵手巧,创造了这样一株领人赞叹的艺术奇葩。黎族双面绣,2010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合并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成为国家级保护项目,从而进入联合国急需保护名录项目。
琼中黎族民歌
琼中历来被誉为“黎族民歌之乡”,黎族民间歌手众多,民歌曲调也十分丰富。民歌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平日的生产劳动中,也会即兴而引吭高歌。民歌的内容以情歌占最多数,如《抗婚歌》就是一首叙事长歌。还有劳动歌、婚礼歌、盛典歌、“做鬼”歌等。
黎族民歌按其表现形式分为用黎语唱的传统古老民歌和用汉语海南方言唱的受汉族文化影响的民歌。黎族民谣多是独唱、对唱,用黎特有的民乐伴奏,往往和音乐、舞蹈连在一起,歌谱曲,曲载歌,三者一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古风,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传颂。2008年,琼中黎族民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白沙老古舞
老古舞”承载着黎族原始农耕社会祭祀的礼仪,传递着黎族非常重要的生殖崇拜、祖先崇拜信息,舞蹈内涵丰富,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有重要价值。”老古舞”表现黎族人民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狩猎”、”捕鱼”人类繁衍以及祭祀祖先亡灵的内容,舞蹈诙谐有趣,观赏性强。
当地人称之为“舞斋”,原来一种为祭祀祖先、神灵而举办的盛大宗教活动。参加跳老古舞人数众多,有数十人不等,在宽阔的空旷场地上,以双行形式插门字型竹子,竹子多少根据场地大小而定,多达1200根,每根竹子约高2米,竹子顶上插着点燃的香。舞者扮演各种角色,有骑高头大马的财主、荷锄挑山兰稻的奴子,扛枪的猎人等,舞步快速,势如蛟龙盘旋,震撼人心。2010年,已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悠长的歌调轻叩着你的心扉,不衰的文化印记着古老的文明……海南中线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以其独特的韵味散发着清香,延展着传承,展示了继往前行的时代风采。走进海南中线,满目的绿色、瓦蓝的天空,会让你陶醉;悠久的民俗,厚重的文化,也会让你心生敬仰与赞叹……
发表评论